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都市言情 -> 警探皇妃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十三章 夜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他走过来还真的象清朝王爷的板指那样套在我的大拇指上,并道:“你看,这个骨环套在手上,是为了在拉弓时,防止拇指被弦线割伤。同时,为了加快射箭的速度,拇指环的内侧还内有槽或凹处用来扣著弦线。”

    我一看,拇指环的内侧果然还有个细槽,我试着将箭搭上弦线,这是一支木制箭杆的长箭,箭顶端是箭簇,我知道各历史朝代的箭都有各形状的箭簇,但不论什么形状的箭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箭簇底部的形状都是正三角的倒刺。

    这样的倒刺设计让人被射中后,箭被拔出时,箭簇的倒刺会撕大创口面积。在缺少外科与防感染技术的古代中国,箭伤无疑非常致命。

    所以历史上才会有关公的“刮骨疗伤”这个著名典故。同时箭簇口径大小不同、材质不同又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使箭更具穿透力。

    自晋代以后就已经多用钢铁箭镞,刃部较长,能穿透兵士坚甲。而弩箭则是兵箭中的“航母”,最大的弩箭箭镞可如拳头,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不仅能杀伤人员、马匹,还能对敌方士气造成打击。

    我手中的这只箭应是普通弓箭,而不是沐王英那种弩箭,箭的尾部装着一簇坚硬挺拔的羽毛,

    朱棣道:“为了准确地命中目标,就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这在制箭时就要有一定的比例,在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的《考工记》,记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我不禁心中惊笑了,从朱棣那儿听到初中课程中的‘比例’这个词,我竟然真有如同穿越回去在补初中的数学课一样)。按这个比例来制箭,箭才能有飞行稳定性。”

    哦,是不是就象三、四月间天上放的巨鹞、长龙风筝,后面在天穹里长长的飘摇的成串长尾是不是不仅是起好看的作用,更是起稳定作用呢

    我手中的箭羽硬如铁质,朱棣道:“箭羽以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而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我们战场上现在多用火箭,就是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要在火箭尾端钉铁块,以维持首尾的重量平衡,使火箭不会东倒西歪,喷筒的喷火孔要直,才能给火箭带来稳定的动力。”

    他边说边伸手过来,教我将箭搭上弓弦,可就是这专门拿给我的最一般的弓箭,拿在手中

    再加上一柄长箭,更是沉甸甸的,完全没有象影视剧里看到的那般轻松自在。

    老师也曾讲过,相对于其他冷兵器,弓弩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古代军用装备,因箭矢全靠手工生产,一场战斗消耗的箭簇不可计数,大量装备弓弩的军队必须有强大的后勤保障。

    今日一看,这支看似普通的只是弓箭而已在我手中份量已不轻,好象这支箭只要从我手中脱弦而出就立时杀人于无形。我不禁暗想,怪不得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气势高昂的农民起义军在近身肉搏中能轻易打垮官兵,最后却被官兵遮天蔽日的弓矢全部射杀。

    我试着立式拉弓,弓力强劲,如同在学校拉最大张力的臂力棒来张弓搭箭,在一阵咯吱咯吱的声响中,我抿牙坚持,脸上渗出一层细汗,强弓才被拉成了大半月状。

    战场之上,大营之内,哪敢随意放箭,我紧紧抿牙坚持收回,又费了一番气力,收弓放箭,感觉衣背已经濡湿。我摇摇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唉,这我要是上了战场,还没拉开弓就已被敌人打死了。

    没想到周围竟响起一小片掌声,我听到一个慈爱的声音道:“这虽只是最普通的弓力最小的弓箭,但玉姑娘竟能拉开一大半,已很令人惊讶。”

    我一看,是傅大将军,

    沐王爷也正点点头,道:“弓箭看似简单,但却需要很大的臂力,在战场上尤其需要极快的反应力,才能在较远的距离一箭制敌。”哦,这就是所谓的战斗力,若评级的话,我可能连旁观者都够不上。

    朱棣道:“在我们北伐时,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最有效的武器也是弓弩。弓弩虽无手铳的火药威力,但却射程远,可以远距离杀伤,避免直接拼杀产生的伤亡。”

    因此,古代战场上历代军队都很重视弓弩装备,都少不了弓矢的身影。

    傅大将军道:“但在这云南却不比北漠幅远辽阔,这里战场狭小,而且箭的威力没有火铳那么大,所以只有两种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朱棣点点头道:“是呀,叛军御象而战,更不同于普通的骑兵。”

    我知道大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一头大象的重量可达3-7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